close

Flag_of_Kinmen_County.svg.png

圖一:金門縣縣徽

 

金門縣,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歷史發展,有著豐富的閩南風俗民情、傳統聚落及戰地文化,是您我所熟知的觀光勝地,也是小編的家鄉。前陣子小編偶然聽到熟悉的一首歌「番薯情」,動人的詞曲勾起了深刻的鄉情。

 

「番薯情」是由知名音樂創作人李子恆在為民國88年金門縣文化節「烽火歲月番薯情」所創作,歌詞中有一段「阮是吃番薯大漢的金門子、黃種白仁心赤赤,咱是靠蕃薯生活來疼生命、著愛一代一代傳過一代聽」,形容在過去在烽煙中,老一輩金門人靠著番薯度過風霜,愈是艱苦、更要生存,讓小編有很深的感觸,也回憶起兒時種種。小編在家中排行老二,小時候要肩負照顧弟弟的任務,除了用娃娃車推、用手環抱外,還曾用過一塊黑白格紋的布,在身上綑阿綑,將弟弟包覆在背上,小時候只覺得好玩,長大後才知道小編身上那塊布大有來頭,原來它叫做「花帔」(讀音ㄆㄟˋ)。

 

DOC160623-20160623161255-page-001.jpg

圖二:金門花帔用途

 

「花帔」,亦稱花帕,棉麻製的大方巾,特色是黑白格紋,是在閩南地區傳承超過800年的育嬰包巾,早期在金門街頭巷尾有嬰孩的家戶,定可看到婦女們用花帔背著,主要用途是包覆嬰孩、遮蔽陽光、阻擋風沙。而在花帔上會用紅棉線繡上一個「卍」字,並縫上一對圓形鉛片,傳統習俗上認為可以驅邪避凶,且能保佑幼兒平安成長。除了用做揹負嬰孩,在金門禮俗中,舉凡嫁娶、生育、慶典也都看得到花帔的身影。

 

金門花帔文創產品.jpg

圖三:金門花帔文創產品(圖片來源:中時電子報)

 

可惜的是,隨著時間流逝,時代進步,新穎育兒產品出現,「花帔」越來越少見。好在「黑白格紋」的歷史圖騰,還是可藉著創意,幫助傳統再現,去(2015)年底金門縣文化局舉辦文創成果發表會,就有業者利用花帔的格紋,創作出帳篷、野餐墊、保溫袋、皮包、領帶等一系列生活用品,用無限的創意設計,讓這項百年文化得以永保傳承,並在未來有更多元的應用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服務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